废旧手机回收:如何给手机一个“善终”
央视近日有一档关于废旧手机回收的节目引起人们关注。不少人被节目中一位专家的说法震惊: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博士马大朝表示,一吨废旧手机可以提炼150克左右的黄金,比世界上最优质的金矿还要高几倍(好金矿一吨也就提炼50克左右黄金)。
有网友跟帖说“又骗我去回收手机”,虽说是玩笑,但事实上干回收废旧手机提炼贵金属赚钱的人真不少。而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旧手机这座富矿有没有人来开采,而是都是什么样的人在开采。令人遗憾的是,干这事的大都不是正规企业,而是无资质的小作坊。据报道,南方沿海一些城市存在大量手机回收作坊,这些作坊为了提炼手机里的贵金属,使用非常简单的酸洗方式,即先用火烧电路板,再把熔在一起的金属块放于王水中,析出黄金以及铜、银、钯等贵金属。在得到它们想要的东西之后,废酸液及其他剩余残渣则基本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周围环境中,造成极大污染。
当我们看到如下数据,就明白问题有多严重了:2016年,我国手机市场上市新机型1446款,出货量达到5.6亿部。而目前我国大约已经有超过10亿部废旧手机的存量。若按照中国用户平均18个月就会更新手机的换机频率,废旧手机的数量还将不断增长。然而,如此巨量的废旧手机只有2%左右的数量通过正规渠道回收,走完了其生命历程,而其余绝大多数都偏离正轨,或者一直闲置,或者经过非正常翻新进入二手市场,或者流入“炼金”作坊,总之,均未得善终。所不“善”者,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既然有“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一说,而废旧手机也被视为具有很高开采价值的富矿,那为什么它们大都进入不到正规渠道,而是误入歧途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回收成本太高而收益又太低。如果不考虑解决污染问题,像小作坊那样简单粗暴,赚钱是没问题的,但一旦加入环境污染考量,仅置办污染处理设备就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再加上其他环节的投入,手机回收处理企业将无法承受。2009年6月,国家出台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国家补贴政策的推动,初步建立起由生产企业、销售商、正规拆解企业构成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政策实施了两年半,效果十分明显,但距离“体系”成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当然,变废为宝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并非像听上去那么简单,“变”的过程是需要高端技术支撑的。而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包括手机回收在内的家电回收处理行业面临着资源化处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的问题。这不仅阻碍了产业经济价值的实现,还极可能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尽快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对具备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电子产品制造商进行基金征收减免,畅通自主回收渠道,遏制回收“游击队”,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提高废旧手机等电子产品处理行业准入门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同时,政府在进行税费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环保化、资源化处理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和科研扶持力度。
政府和政策支持之外,企业也应多从市场角度想办法,创思路、求出路。据悉,现在多元化的回收模式已经开始不断出现,比如绿色消费+绿色回收、互联网+分类回收、两网融合回收、企业资源计划回收等。2015年7月,格林美在武汉试点推广“互联网+”平台——回收哥,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做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在尝试通过逆向物流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回收渠道。比如九阳推出了消费置换补贴计划——当用户购买升级产品时,可使用任意品牌豆浆机换取不同金额的置换补贴,而且补贴方式多样,线上线下均可方便领取。
还有一个重要角色也要发挥作用——消费者。就消费者而言,要形成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对废旧家电要学会“断舍离”,让它们及时“退役”,进入到合法正规的回收渠道。只有建立起手机等电子产品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和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上下游各环节的配合和资源共享,将废弃手机等电子产品及配件的回收费用、污染治理费用加付于整个产业链上,在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中一级一级地分解回收成本,才能真正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有善始,亦得善终。
有网友跟帖说“又骗我去回收手机”,虽说是玩笑,但事实上干回收废旧手机提炼贵金属赚钱的人真不少。而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旧手机这座富矿有没有人来开采,而是都是什么样的人在开采。令人遗憾的是,干这事的大都不是正规企业,而是无资质的小作坊。据报道,南方沿海一些城市存在大量手机回收作坊,这些作坊为了提炼手机里的贵金属,使用非常简单的酸洗方式,即先用火烧电路板,再把熔在一起的金属块放于王水中,析出黄金以及铜、银、钯等贵金属。在得到它们想要的东西之后,废酸液及其他剩余残渣则基本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周围环境中,造成极大污染。
当我们看到如下数据,就明白问题有多严重了:2016年,我国手机市场上市新机型1446款,出货量达到5.6亿部。而目前我国大约已经有超过10亿部废旧手机的存量。若按照中国用户平均18个月就会更新手机的换机频率,废旧手机的数量还将不断增长。然而,如此巨量的废旧手机只有2%左右的数量通过正规渠道回收,走完了其生命历程,而其余绝大多数都偏离正轨,或者一直闲置,或者经过非正常翻新进入二手市场,或者流入“炼金”作坊,总之,均未得善终。所不“善”者,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既然有“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一说,而废旧手机也被视为具有很高开采价值的富矿,那为什么它们大都进入不到正规渠道,而是误入歧途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回收成本太高而收益又太低。如果不考虑解决污染问题,像小作坊那样简单粗暴,赚钱是没问题的,但一旦加入环境污染考量,仅置办污染处理设备就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再加上其他环节的投入,手机回收处理企业将无法承受。2009年6月,国家出台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国家补贴政策的推动,初步建立起由生产企业、销售商、正规拆解企业构成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政策实施了两年半,效果十分明显,但距离“体系”成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当然,变废为宝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并非像听上去那么简单,“变”的过程是需要高端技术支撑的。而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包括手机回收在内的家电回收处理行业面临着资源化处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的问题。这不仅阻碍了产业经济价值的实现,还极可能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尽快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对具备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电子产品制造商进行基金征收减免,畅通自主回收渠道,遏制回收“游击队”,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提高废旧手机等电子产品处理行业准入门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同时,政府在进行税费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环保化、资源化处理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和科研扶持力度。
政府和政策支持之外,企业也应多从市场角度想办法,创思路、求出路。据悉,现在多元化的回收模式已经开始不断出现,比如绿色消费+绿色回收、互联网+分类回收、两网融合回收、企业资源计划回收等。2015年7月,格林美在武汉试点推广“互联网+”平台——回收哥,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做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在尝试通过逆向物流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回收渠道。比如九阳推出了消费置换补贴计划——当用户购买升级产品时,可使用任意品牌豆浆机换取不同金额的置换补贴,而且补贴方式多样,线上线下均可方便领取。
还有一个重要角色也要发挥作用——消费者。就消费者而言,要形成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对废旧家电要学会“断舍离”,让它们及时“退役”,进入到合法正规的回收渠道。只有建立起手机等电子产品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和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上下游各环节的配合和资源共享,将废弃手机等电子产品及配件的回收费用、污染治理费用加付于整个产业链上,在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中一级一级地分解回收成本,才能真正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有善始,亦得善终。